1650年,摄政王多尔衮去世后,顺治终于能够开始亲政。于是,吴良辅随着顺治的权力增大,也开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。吴良辅并不是一名守规矩的太监,他凭借顺治的宠爱早早开始了弄权和受贿。朝廷大臣对此也只能敢怒不敢言,因为顺治一直袒护他。
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事件,就是吴良辅倡议顺治设立了“十三衙门”。这个改组内务府的举措本意是为了分散多尔衮党羽的权力,确保顺治能牢牢掌控大权。然而,吴良辅此举却意外地加剧了顺治与母亲孝庄之间的矛盾,甚至激怒了满洲贵族和八旗勋贵。
孝庄太后一方面致力于巩固清朝的统治,另一方面也在加强满蒙贵族的联姻关系,而顺治急于突破这些束缚,导致母子之间的权力争斗愈演愈烈。顺治一心要摆脱母亲的干预,便宠爱董鄂妃,并通过各种手段提升她的地位,这让孝庄太后更加不满。与此同时,设立“十三衙门”本来是顺治夺回权力的手段,但却也让吴良辅得以更大程度地掌握朝中权力。
然而,吴良辅的权力也逐渐让大臣们感到不满。朝中许多人开始反对顺治对吴良辅的过度宠信,认为这种做法违背了传统的明朝制度,容易导致宦官专权。于是,顺治便下令立铁牌规定,如果宦官有受贿行为,应立即处死。此举表面上是为了消除朝臣的不满,实际上却给了吴良辅更多的权力,甚至不再顾忌这些铁牌的警告,继续收受贿赂,且越来越嚣张。
这时,吴良辅的暴露开始临近。一个叫陈之遴的人,曾因父亲的牵连被罢官,但在清朝入关后,借助多尔衮的庇护重新回到官场。然而,陈之遴贪图权力、结党营私,不久便因受贿被顺治发配。为了重返官场,他重金贿赂了吴良辅。吴良辅受贿行为最终曝光,震动了朝廷。
这时,顺治虽然表面上宽容,对其他受贿的大臣和官员都进行了处罚,但却偏偏放过了吴良辅。此举让母亲孝庄更加愤怒,因为她认为,吴良辅的权力已经超出了可控的范围,且顺治一直庇护他,可能会威胁到清朝的根基。
至于吴良辅死后的原因,有人认为与佟妃有关,但事实上这完全是误解。顺治去世后,孝庄太后获得了巨大的权力,吴良辅已经不再是任何人庇护下的宠臣。尤其是孝庄心里明白,吴良辅是顺治亲政后的“权力象征”,他和“十三衙门”对满洲贵族集团构成了威胁。所以,康熙继位后,孝庄太后便决定彻底铲除吴良辅。
在康熙继位后,满洲贵族的力量迅速崛起,吴良辅和“十三衙门”成为了皇权的隐患。即便吴良辅已经“出家”,也无法逃避他过去的罪行。最终,康熙为了恢复内务府的传统,彻底解决了吴良辅的威胁。
因此,吴良辅的死与佟妃无关,而是与他自己的滥权和朝中权力斗争密切相关。对于吴良辅而言,无论他是否出家,终究无法逃避那些与权力相关的罪责。而顺治的死,正好为康熙清除这一隐患提供了机会。所以,吴良辅的命运早已注定,而历史的变革也不容任何人阻挡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