索尼去世后,鳌拜愈发猖狂,凭借伪造的诏书将苏克萨哈处死,权力几乎垄断。康熙看到这一局面,深知自己年幼且权力薄弱,根本无法与这个权臣抗衡。但他并没有放弃,心中早已有了计策。
15岁的康熙在1669年选择了索额图,任命他为贴身侍卫,并与他一起筹划如何对付鳌拜。最终,康熙设下计谋,将鳌拜引入宫中,在他放松警惕时,命令侍卫们将鳌拜抓捕归案。这样,康熙成功剿除了鳌拜的势力,真正开始了自己的亲政生涯。
康熙深知,若没有索额图的帮助,自己可能无法打败鳌拜,重新掌握权力。于是,他迅速升职了索额图,将其提拔为保和殿大学士,随后更加重用,安排他进入内阁参与重要事务。在短短三年时间里,索额图从一个普通侍卫升到了掌握重权的高官。
康熙特别重视索额图在外交上的能力。在1689年,索额图作为清朝的谈判代表,参与了中俄《尼布楚条约》的签订,这也是中俄历史上第一个边界条约,为中国东北边境的安定奠定了基础。康熙对索额图的表现十分满意,他不仅在朝中权力日增,还被称为“索相”。
然而,随着权力的增加,索额图渐渐显露出自己的野心。他在朝中与纳兰明珠产生了尖锐的对立。两人经常意见不合,形成了不同的派系。康熙也明白,权力斗争是帝王必须面对的课题,他有时故意让两人对立,以加强自己的掌控。
但最致命的冲突出现在三藩问题上。康熙一直希望削弱汉族藩王的权力,而索额图在这一问题上立场与康熙不一致。特别是在吴三桂的叛乱问题上,索额图主张杀掉那些支持撤藩的大臣,而康熙则决定与纳兰明珠站在同一阵线,坚决推动撤藩。最终,吴三桂的叛乱爆发,索额图开始为自己的立场错误付出代价。
尽管如此,索额图并没有放弃,他开始尽力弥补过错,并在三藩之乱后继续提出对策,以帮助康熙应对局势。然而,康熙对他的信任开始动摇,特别是在面对“朋党之争”时,康熙感到必须对索额图施加更大的压力。
随着时间推移,索额图与康熙的关系变得愈发紧张。在康熙41年,发生了一场地震,魏象枢指责索额图因贪污和结党而导致地震发生,康熙再次对索额图发出警告。索额图在此时选择了以病请求解职,但康熙并未如他所愿,反而开始疏远他。
接着,索额图在处理弟弟的事宜时偏袒自己人,康熙终于下定决心,全面削减他的权力,将其从高官之位撤职。虽然康熙依然给予了索额图一定的优待,但这标志着他仕途的低谷。
然而,谁也没想到,三年后,索额图卷土重来,重新获得了权力。此时,纳兰明珠已经被康熙罢免,索额图一度在朝中权力独揽。但他过于张扬,最终导致了自己仕途的再度滑坡。
在康熙42年,太子胤礽和康熙一同出巡,在德州生病时,康熙暗中派遣索额图照顾太子,实则是观察索额图与太子之间的关系。索额图与太子的亲密无间让康熙产生了疑虑,最终,康熙决定采取行动。
康熙派遣侍卫将索额图逮捕,并在上谕中表示,索额图的行为已经严重影响国家政治,必须严惩不贷。最终,索额图在被拘禁后被处死,两个儿子也相继被杀,而他的党羽们都遭到追究。索额图的一生,由盛转衰,最终以悲剧收场。
这是一段从权力巅峰到陨落的历史,充满了背叛与权谋,也见证了康熙帝在面对大臣和权臣时的智慧与果断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